“在当前的形势下,发挥中小企业的活力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开门见山地这样说。
形势的发展把中小企业摆在了一个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唯有通过发挥企业活力才能把今年夏秋之交出现的宏观经济良性转变稳定下来,并且为明年的经济增长找到坚实的支撑点,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它们的活力?”这是吴敬琏不久前在浙江绍兴、温州、台州等地调研时集中思考的一个问题。日前,他向记者谈了他的一些想法。
中小企业活力的发挥是实现国民经济有效率地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的竞争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状况。瞻望明年的经济发展,这一点尤其重要。不过现在大企业和小企业的情况很不相同。目前国有大企业还处在创建新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即使改制实现,没有三、五年也很难完全活起来。但中小企业的情况不同,过去几次在爆发通货膨胀后调整经济时期,都出现增长速度减慢、甚至零增长的情况。但几乎每一次都是从中小企业开始复苏的。比如从1989年第四季度开始,政府采取了“贷款启动”的政策,大规模向国有企业发放贷款,但不少国有企业还是“启而不动”,用贷款买进原材料进行生产,产品卖不掉就放在仓库里,资金又压在那里了。这样一次次重复,给国有企业不断大量投资,效果仍然不好。但就在这时,一大批乡镇集体和私营中小企业经过激烈竞争的考验和优胜劣汰的筛选,其中的优势企业开始活跃起来。到1991年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的情况已经相当好了。所以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讲话后,新的高潮就很快到来了。
吴敬琏说,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经济是否强大主要就靠有一批大公司、大集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拿美国来说,不少人以为,美国的电子工业是靠英特尔、微软等几个大企业支撑的。其实在硅谷和其他地区,有成千上万家在竞争中顽强拼搏、极富活力的中小企业,他们才是美国电子工业力量的基础。
中小企业要发挥活力,需要具备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经营环境这两方面的条件
从内部条件来看,企业具有活力的首要条件,是建立在经过明晰界定的产权基础之上的企业制度。这一条件对于有些地区的中小企业来说还没有完全具备。一些已经基本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地区,在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技术升级、开辟新的市场和增加出口等方面,仍有潜力可挖。
吴敬琏认为,目前抑制不少企业潜力发挥的因素存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企业的发展战略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过去处在普遍的卖方市场的条件下,消费品严重短缺,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只要质量还马马虎虎过得去,中小企业价格低廉的产品是不愁没有销路的。于是就弄成一种粗制滥造大路货,靠价格低取胜的传统。
现在市场情况变了,从原来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变成了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竞争大大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企业便指望靠降价求生存。但价格上的恶性竞争无异于企业乃至整个产业自杀。因为这使一些企业用偷工减料的方法来降低成本,另一些企业利润愈来愈薄,直到完全无力进行技术更新。这样,外国的、更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一进来,只好统统出局。对此,我们的中小企业最好的竞争战略,应当是“小而专”“小而特”。要开发自己特点的特色产品,在细分的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二个制约因素是现在的企业组织制度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实合适的企业制度是因时因地而异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历史背景的企业各有适合于自己情况的企业制度,而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模式。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以为所有的企业都要向现代公司的方向发展,现代公司的最好形式又是“集团公司”。于是,企业稍有发展就要拼凑“集团公司”。我觉得这种认识是不确切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搞成大公司的。一般来说,它只适用于采用所谓“福特生产方式”的大规模工商业。如高科技企业在初期阶段,其主要形式是个体业主制和合伙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改组为公司,而且一般是封闭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很少有几家最后成为上市公司。
所以,我们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一种企业制度安排是否优越,就看它能不能够降低总成本,提高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虽然过去开创时期那种作坊式的制造业组织不少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市场形势,需要及时加以改变。但是到底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还是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由他们自行决定。
为中小企业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敬琏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活力,光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在为企业排除障碍、提供方便方面,需要政府做出切实的努力。怎样才能做得好,这个问题必须认真研究。
这需要进行十五大精神的教育,树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观念;努力为企业开辟通畅的融资渠道;整顿市场秩序,保证公平竞争;取消苛捐杂税;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提供及时的信息、技术、政策咨询等服务。当然,政府在提供服务时,要坚决改变计划经济、准计划经济时代的领导方式。在过去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时,政府只要允准老百姓自行谋生,他们就很高兴了,现在仅仅这样就远远不够了,不能局限在原有思维模式的框架内作一点改进,而要有所突破。